11家券商投行业务被点名!证监会重拳出击,严查投行违规行为
元描述: 证监会公布19条投行违规监管措施,涉及申万宏源、开源证券、中国银河、东方证券、光大证券、东北证券、中信建投、海通证券、兴业证券、中航证券和中原证券等11家券商。其中,开源证券和中原证券被暂停债券承销业务6个月,海通证券原分管投行业务高管姜诚君被采取监管谈话措施。
引言: 中国资本市场近年来快速发展,投行业务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。然而,近年来投行业务违规现象时有发生,严重损害了投资者利益,影响了资本市场健康发展。为了规范投行业务行为,维护资本市场秩序,证监会近年来加大了对投行违规行为的监管力度。近期,证监会官网公布了19条投行违规相关的监管措施,涉及11家券商,其中开源证券和中原证券被暂停债券承销业务6个月,海通证券原分管投行业务高管姜诚君被采取监管谈话措施。这无疑是证监会向市场释放出强烈的监管信号:对投行违规行为将零容忍!
投行违规行为盘点:质控和内核成“重灾区”
本次证监会公布的19条监管措施,主要涉及11家券商,其中9家券商的违规行为主要集中在质控和内核方面。
1. 申万宏源: 在保荐西藏国策环保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称西藏国策)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过程中,项目负责人魏忠伟、保荐代表人秦丹未经公司同意,从事违反公司与西藏国策签订的保荐协议的行为。
2. 中国银河证券: 在部分项目中未勤勉尽责;未识别出个别项目非市场化发行;个别项目债券发行结果公告未披露银河证券认购债券情况;个别员工通过他人代领年终奖金逃避缴纳税款;薪酬递延支付执行不到位;质控、内核核查把关不严;对子公司廉洁从业管理不到位;部分项目聘请第三方中介机构信息披露不到位等。
3. 东方证券: 存在部分项目质控和内核人员交叉混同;部分项目质控现场核查、内核把关不到位;部分项目聘请第三方信息披露不规范等问题。
4. 光大证券: 存在部分项目质控对项目风险、尽调底稿把关不严,内核意见跟踪落实不到位,部分项目发行保荐工作报告未完整披露内控关注问题。
5. 东北证券: 存在质控、内核意见跟踪落实不到位;部分项目质控底稿验收把关不严;未建立完善对外报送文件核查把关机制;个别项目持续督导未勤勉尽责等。
6. 中信建投: 在部分项目中尽职调查不充分;未有效督促发行人做好募集资金专户管理;内核未充分关注项目风险;对外披露招股说明书实质修改后内控未再次审批等。
7. 海通证券: 在部分项目中履职尽责不到位;投行立项环节把关不严;质控、内核核查把关不严;投行业务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不完善。
8. 兴业证券: 存在部分项目发行保荐报告未完整披露立项、质控、内核审查问题以及薪酬考核制度设计不合理等问题。
9. 中航证券: 存在质控负责人同时参与项目承做、质控验收不到位、部分项目内核意见跟踪落实不到位等问题。
为何质控和内核成为“重灾区”?
质控和内核是投行业务中的重要环节,是保障投行业务质量的关键。然而,近年来,一些投行机构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,忽视了质控和内核的重要性,导致出现了一系列违规行为。
质控环节的问题主要体现在:
- 质控人员缺乏专业能力和经验: 一些投行机构为了降低成本,聘请了一些缺乏专业能力和经验的质控人员,导致质控工作流于形式,无法有效识别和防范风险。
- 质控工作流程不完善: 一些投行机构的质控工作流程不完善,缺乏有效的制度和规范,导致质控工作无法有效开展。
- 质控人员与项目团队存在利益关联: 一些投行机构的质控人员与项目团队存在利益关联,导致质控人员无法客观公正地履行职责。
内核环节的问题主要体现在:
- 内核人员缺乏独立性: 一些投行机构的内核人员缺乏独立性,受制于项目团队的压力,无法客观公正地提出意见。
- 内核意见跟踪落实不到位: 一些投行机构的内核意见跟踪落实不到位,导致内核意见形同虚设,无法有效发挥作用。
- 内核工作机制不完善: 一些投行机构的内核工作机制不完善,缺乏有效的制度和规范,导致内核工作无法有效开展。
开源证券和中原证券被暂停债券承销业务半年
除了上述9家券商外,证监会还对开源证券和中原证券采取了更严厉的措施,暂停其债券承销业务6个月。
开源证券的违规行为主要体现在:
- 在个别公司债券项目中未勤勉尽责,导致募集说明书中存在误导性陈述。
- 在承销多项绿色债券时未审慎核查把关,造成债券发行人依托虚假、无收益或有明确资金来源且即将建成等项目违规融资、重复融资,约定用于绿色项目的资金被挪为他用。
- 在多个投行项目中质控核查把关不严。
中原证券的违规行为主要体现在:
- 帮助债券发行人与投资者签订债券咨询服务协议,以给予票面利息补差费用的形式非市场化发债。
- 在个别公司债券项目中,对发行人偿债能力核查不充分,未发现发行人存在融资租赁合同违约事项且被法院裁定为被执行人。
- 在个别项目持续督导期间未勤勉尽责,未发现发行人财务造假事项。
- 原质控部门负责人领取项目承揽奖同时参与质控相关工作,质控底稿验收把关不到位等。
暂停债券承销业务意味着什么?
暂停债券承销业务意味着券商在一定时间内无法承销任何债券项目,这将对其业务造成重大影响,包括:
- 失去承销债券项目的机会: 暂停承销业务意味着券商将失去承销债券项目的机会,这将直接影响其收入和利润。
- 影响市场声誉: 暂停承销业务将对券商的市场声誉造成负面影响,降低投资者对其的信任度。
- 降低市场竞争力: 暂停承销业务将降低券商的市场竞争力,使其在债券承销市场上处于劣势。
海通证券原分管投行业务高管姜诚君被采取监管谈话措施
除了对券商进行处罚外,证监会还对一些涉事券商高管采取了监管谈话措施。其中,海通证券原分管投行业务高管姜诚君被采取监管谈话措施。
姜诚君作为海通证券原分管投行业务的高管,对海通证券投行业务违规行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。证监会对其采取监管谈话措施,表明了对投行高管的监管力度将进一步加强。
投行业务违规行为频发的根源
投行业务违规行为频发,根源在于:
- 一些投行机构为了追求短期利益,忽视了合规经营的重要性。
- 一些投行机构的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,无法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。
- 一些投行机构的员工职业道德水平不高,缺乏诚信经营意识。
- 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够,对投行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不足。
如何有效防范投行业务违规行为?
为了有效防范投行业务违规行为,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:
- 加强投行机构的合规经营意识: 投行机构要将合规经营放在首位,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,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自律规范。
- 提高投行机构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: 投行机构要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,培养员工的诚信经营意识,树立良好的职业操守。
- 加强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: 监管部门要加强对投行业务的监管力度,对投行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,提高违规成本,形成有效震慑。
- 完善投行业务监管制度: 监管部门要不断完善投行业务监管制度,堵塞监管漏洞,提高监管效率。
常见问题解答
1. 证监会为何要严查投行违规行为?
证监会严查投行违规行为是为了维护资本市场秩序,保护投资者利益。投行业务违规行为会损害投资者利益,影响资本市场健康发展。
2. 证监会对投行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有多大?
证监会对投行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较大,包括警告、罚款、责令改正、暂停业务、吊销执照等。
3. 投资者如何防范投行业务违规行为?
投资者在投资前要认真阅读招股说明书等相关材料,了解发行人的基本情况、经营状况、财务状况等信息,并注意识别潜在风险。
4. 券商如何避免投行业务违规?
券商要加强内部控制,建立健全合规机制,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,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自律规范。
5. 证监会此次监管措施对资本市场有何影响?
证监会此次监管措施释放出强烈的监管信号,表明了证监会对投行违规行为将零容忍,这将有利于规范投行业务行为,维护资本市场秩序,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。
6. 未来投行业务将如何发展?
未来投行业务将更加注重合规经营,提高服务质量,为投资者提供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。
结论:
证监会此次公布的19条投行违规监管措施,是证监会加强对投行业务监管的又一重要举措。这表明了证监会对投行违规行为将零容忍,将进一步规范投行业务行为,维护资本市场秩序,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。投资者要提高风险意识,理性投资,并积极监督投行机构的合规经营行为。相信在监管部门和市场参与者的共同努力下,中国资本市场将更加规范、健康、稳定地发展。